啥「小南門」

     台北城建城時,原本規劃是「府城」的規模,預計要開八個城門,但由於經費不足,先開東、西、南、北四個門,又因為建城經費有很大比例來自北台灣首富板橋林家的捐輸,板橋林家是漳州人,與艋舺的三邑人(泉州府的晉江、惠安、南安三縣)向來因經濟利益而有衝突,板橋林家不願意走西門經過艋舺到板橋,所以就另外開了小南門,如此就可以避開三邑人的地盤直通板橋,而板橋林家的錢也不是白捐,因為清朝政府會給他一些專賣事業的經營權。

     小南門的原型是樓閣式的建築,與現存北門的碉堡式不同(不論是樓閣式或碉堡式,其屋頂都是閩南式的燕尾翹脊),1966年改成現在的北方宮殿式建築,當時因為大陸正在進行文化大革命,破壞中華文化,所以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必須做出許多「復興中華文化」的舉動,把北方宮殿式的建築引入台灣就是其中一例,當時在陽明山上的「中國文化學院」也響應此一政策,建了許多中國傳統式的建築。

      附帶一提,為什麼北門沒有改成「北方宮殿式建築」呢?因為在1966年北門正好位於計劃道路上,不久即將拆除,所以就不要改建,後來發現把計劃道路改一下就可以避開北門,於是北門就被「原汁原味」地保存下來。1980年代,有了「文化資產保存法」,北門被指定為第一級古蹟,東門、南門及小南門因為曾經被修改過,所以沒被指定為古蹟,幾年之後再以「台北城及其附屬建築」的名義,將其他三個城門一併列入古蹟的範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9712047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